我不喜欢小孩子,可儿童时期似乎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已经长成了棺材的形状,里面装着的是死去的“自由”。


已经到2022年了,可我总是有种还活在2020年的感觉。

2021年,过得没有什么实感,有努力也有跌宕,可时光就像是按下了加速键,眼前的画面化作一场场影像,我跟着画面做出“我”该有的反应:我看了-我动了-结束了。
然后关掉《2021》,点开《2022》。

开始新生活后,我总是提醒自己:“你已经……了,也该搞搞人情世故了。”“要成熟,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分清楚。”“要融入集体,要改改……的毛病。”“跟人相处要……”
我这是在自我设限吗?我这么问自己。
突然想起一句:“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

入冬后,我打算再刷一遍两年前很喜欢的一部番剧——少女终末旅行。二刷看到更多的是作品的世界观、人物塑造的完整度和作品渲染的最后几个人类在旅途中暗暗埋下的绝望感。不过只看了一半(大概6集),然后不知不觉就放弃了😂。

前些天,网易云音乐给我推送年终总结,说我的音乐灵魂是17岁,虽说这个结果不可靠(我日常在网易云听纯音乐,其它歌用QQ音乐),但还是忍不住去想:我的音乐细胞可能要一直停留在17岁了。
“因为有段时间为了专注而听歌听到心生厌恶,这样的担忧无可厚非。”——我这么分析自己。

期中后真的是越来越不想动脑子,没事就在寝室躺尸,周末的中晚餐也靠外卖解决,一个活脱脱的老废物。虽说有环境影响,但在这种环境下,我宁愿“特立独行”。
一年到头,再不反思,怕是明年也要活成烂人。
再不反思,整理自己,怕是以后更加难以振作。
过着无意识的生活却不自知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到现在才终于反应过来。
所以,我为2022年的自己初步定下一份强制计划:
1.做好日程规划并尽量遵守,能养成习惯那当然更好。
2.日常保持充足睡眠。
3.珍惜每一个送到眼前的机会。
4.每天保持一定“独处”状态。
5.每周深度反省一次。


谢谢你来看我的碎碎念。

以上。


2022.4.29

现在想想,那二十五岁的死亡,应该是半自愿半随波逐流的性质吧,毕竟常人都难逃平庸。一旦对自己放松了、疏忽了,凭自己的力量实在是难以矫正了。
我想写一篇文章,记录那些专门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和以被动的情绪自律达到行为自律的方法。
当然,毕竟是为我自己定制的方法,而且涉及隐私,虽然会发布在本站,但不会公开。


2022.5.26

关于这消失的两年,我无意中找到了一个解答。
想想2019年,虽然很艰难很痛苦,但我们都能一一克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希望。这份希望很远,但却很美好,所以在年关时许多人都坚信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可新冠,在这年末给人当头一棒,我们生命的主旋律骤然从生活转变为生存。
忙绿一年甚至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要为生死所担惊受怕和奔波,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绝杀。杀死了那近在咫尺又好似天边的希望,留下被病毒持续“追杀”的疲惫与麻木。
这消逝的两年半,没有实感的两年半,这停滞的两年半......
也许还会继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将会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灾难”。


图片来源:MAKY_OREL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